为什么初恋大多走不到最后?藏着我们最青涩的“不会爱”
说起初恋,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模糊的影子——可能是校服袖口的白粉笔灰,是放学路上并肩走过的梧桐树荫,是偷偷塞在课本里的小纸条。可大多时候,这段感情走不到最后,不是不爱,是那时候的我们,太年轻,太青涩,根本不懂“怎么去爱一个人”。
不是不爱,是我们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忘了替对方想想。初恋时的喜欢,热烈又自我,总觉得“我想给的,就是最好的”,却没问过对方“你要不要”。我高中时的初恋,总爱把早餐里的鸡蛋塞给我,说“我不爱吃,你吃”,可他不知道我从小就讨厌蛋黄,每次都偷偷把蛋黄埋在饭盒底部;他会攒半个月零花钱,买我随口提过的明星海报,却没发现我更想要的,是他能陪我多解两道不会的数学题。那时候的我们,都捧着一颗真心,却像捧着一颗没剥开的糖——把自己觉得甜的部分硬塞给对方,没看见对方皱起的眉头,也没听懂对方说“不用了”里的真实心意。我们以为“拼尽全力对他好”就是爱,却忘了爱不是“我想给”,是“他想要”。
不是不爱,是我们都“太怕受委屈”,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初恋时的情绪,像没长大的孩子,藏不住脾气,也忍不住委屈。可能因为他跟别的女生多说了两句话,就红着眼眶问“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可能因为他忘了我们的“一百天纪念日”,就冷战好几天,不肯听他解释“最近考试太忙,真的忘了”;可能因为一起做题时意见不合,就吵着说“你根本不懂我”,摔门而去。那时候的我们,把“被偏爱”当成了爱情的全部——希望对方眼里只有自己,希望对方永远顺着自己,稍微有点不顺心,就觉得“他不爱我了”。明明一个拥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解开的结,却因为好面子、不肯低头,硬生生把小事闹成了大事,把好好的感情,磨出了裂痕。
不是不爱,是我们都“太迷茫”,不知道怎么带着喜欢往前走。初恋大多发生在最懵懂的年纪——我们不知道未来要去哪个城市上大学,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下一次月考要考多少分。那时候的喜欢,只停在“今天要不要一起走”“作业借我抄抄”,却不敢想“以后我们怎么办”。我和初恋分开,就是因为高考后隔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他去了北方,我留在南方,刚开始还每天打电话、发消息,可慢慢的,他说的“北方的雪好大”,我没见过;我说的“南方的梅花开了”,他没看过;他聊大学里的社团活动,我插不上话;我吐槽专业课太难,他也只能说“加油”。那时候的我们,都在忙着适应新的生活,忙着长大,却没人知道,该怎么把“异地的喜欢”好好守着。不是不想坚持,是那时候的我们,连自己的未来都抓不住,更别说抓牢另一个人的手。
不是不爱,是我们都“太脆弱”,受不住成长里的“不一样”。人是会变的,尤其是在年少的时候——上了大学,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他可能开始喜欢打篮球,不再是以前那个安静做题的男生;我可能开始喜欢读散文,不再是以前那个爱闹爱笑的女生。我们慢慢有了不一样的朋友圈,不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想法。以前无话不谈的两个人,慢慢变得没话可说——坐在一起吃饭,只能尴尬地刷着手机;打电话时,除了“最近还好吗”,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不是谁变了心,是我们都跟着时光在成长,只是成长的方向,慢慢不一样了。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爱情里需要包容和磨合”,以为“不契合了就是不爱了”,于是在沉默里慢慢疏远,最后笑着说“算了吧”,其实心里都清楚,是我们还没学会,怎么跟“不一样的彼此”好好相处。
后来想起初恋,很少会怪对方“为什么不坚持”,更多的是遗憾——遗憾那时候的自己,不懂怎么好好说话,不懂怎么替对方着想,不懂怎么在迷茫里多撑一会儿。初恋大多走不到最后,不是缘分不够,是那时候的我们,太年轻,太青涩,带着最纯粹的喜欢,却揣着最笨拙的“不会爱”。
可也正是这段没走到最后的初恋,教会了我们后来怎么去爱——教会我们要问“你想要什么”,而不是硬塞“我想给什么”;教会我们别因为小事闹脾气,要学会低头和包容;教会我们爱情里不仅有喜欢,还有责任和坚持。就像一颗没长熟的果子,虽然没尝到最后的甜,却让我们知道,下一次再遇到喜欢的人,该怎么好好呵护,好好珍惜。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最后的初恋攻略(为什么初恋大多都会分手)》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