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位12岁的女孩,用流利的英语帮父母看店,一年多时间,竟促成了超10万元的订单。
说实话,我被深深震撼了。
我们总对孩子说“学习有用”,但“用”在何处?不是在试卷上圈出正确答案,也不是在考卷上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而是——当知识走出书本,能在真实的世界里,敲开一扇门,解决一个问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这个叫李若熙的女孩,就为我们上演了“学以致用”最生动的范本。
她不是天才,只是把英语磨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李若熙的父母在广州经营着一家文具批发店。过去,每当外商光顾,语言不通就像一堵无形的墙,父母只能靠手势和计算器,费力地“比划”着生意。
从去年8月开始,12岁的若熙成了家里的“破壁人”。她不仅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谈笑风生,更让人惊叹的是,她深谙商业谈判的节奏:不急着报价,而是先条理清晰地介绍产品优势,用专业建立信任,再顺势切入价格。
这份远超同龄人的从容与智慧,让她在短短一年多里,为家里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营收。这背后,不是什么天才神话,而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完美闭环。
从“英语课”到“人生课”,是成长最好的模样
在若熙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能力的惊艳融合:
语言能力,是她的“敲门砖”
若熙的英语功底并非一蹴而就。5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拥有了媲美高中生的词汇量和剑桥PET证书。但更关键的是,她从未把英语当成一门需要应付的学科,而是视其为一座沟通的桥梁。当父母手足无措时,她能自信地站出来,成为连接生意与机遇的关键节点。
商业思维,是她的“第二课堂”
比流利英语更可贵的,是她身上那股与生俱来的“生意人”的灵气。这份灵气,源于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当别的孩子在讨论游戏和明星时,若熙听得最多的词是“客户”“报价”“成本”和“利润”。
父母从未刻意教她商业理论,却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让她潜移默化地领悟了生意的本质:
信任先行:生意始于人情,先建立连接,再谈论交易;
价值呈现:报价不是目的,让对方认可产品价值才是;
沟通为王:没有谈不成的生意,只有不够有效的沟通。
这种在真实交易中试错、复盘、迭代的过程,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给我们普通父母的3点深刻启示
若熙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让学习“活”起来,走出书本。
当孩子第一次发现“我会的东西真的有用”,那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会比任何催促都更强劲。无论是用英语帮个忙,还是用编程解决个小问题,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我能行”的掌控感,比写十页练习册更能点燃他的学习热情。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好的舞台。
面对孩子的“掺和”,若熙的父母没有一句“你还小,别添乱”,而是选择放手让她去尝试,甚至允许她犯错。正是这份全然的信任,给了孩子施展才华的勇气和底气。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行,只是被我们的“担心”和“包办”困住了手脚。
榜样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
若熙的商业敏感度,离不开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家庭是最好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你一边催孩子读书,一边自己也在学习、进步,这种“榜样”的力量,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你努力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最好的模样。
我们希望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一个孩子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家庭分忧、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那份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比任何一张奖状都更加滚烫和珍贵。
最厉害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赋予他们画出自己跑道的能力。
如果你也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点个“在看”吧。愿我们都能陪孩子一起,把知识真正学成能创造价值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商场女孩破解版(12岁女孩用英语杀入商场)》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