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村里突然冒出个说乌尔都语的小丫头,听不懂大娘喊她吃饺子,急得直哭”——6月的中巴混血安娜刚被爸爸抱下长途客车那一刻,全网围观的心都揪了一下。
三个月后,她能用带邯郸口音的普通话抢答“我四岁”,却也让亲妈苏美拉只能在每周三晚七点隔着屏幕看女儿唱“两只老虎”。
这事儿说白了:孩子落地先学会的是“适应”,可真正该被拧螺丝的是缺位的跨境抚养规则。
爸爸超群不是没努力。
一下飞机他就给安娜绑小辫、教她用筷子夹花生米,可幼儿园第一天,小姑娘把“老师”叫成“miss”,全班哄笑,她当场把饭碗扣自己头上。
双语老师来了,先教她“我饿了”,再教别的小朋友“السلام عليكم”,两边一起学,场面才没继续尴尬。
社区偷偷给超群发了两桶油和一千块补贴,他转身买了巴基斯坦芒果干,让安娜分给同学,换回来一堆奥特曼贴纸——文化融合就这么土法炼钢地跑通了。
可另一边,亲妈苏美拉得靠使馆人员掐着表打视频。
通话不能超过十五分钟,怕孩子哭;镜头里她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是“你好”,第二句是“妈妈爱你”,说到第三句信号卡成PPT。
心理专家放话:原生联系不能断,断久了孩子会把“妈妈”当成会动的照片。
超群也纠结,他怕安娜一开口就是“阿帕”却忘了“妈”,可又担心频繁视频勾起孩子连夜哭醒,第二天在幼儿园抱着门框不撒手。
更麻烦的是法律压根没给剧本。
现行条文只写着“涉外收养”四个大字,混血娃跟着亲爹回国算不算“跨境抚养”没人说得清。
民政部8月甩了份征求意见稿,说要搞“评估机制”,可评估谁、怎么评、评不过怎么办,全是空白。
超群跑去公证处,办事员挠头十分钟,最后给他一本《收养条例》复印件,圈了一句“参照执行”。
爸爸当场苦笑:我亲闺女,咋就成了“参照”?
村里人倒看得开。
大娘说“混血娃长得俊,将来能当翻译”,大爷操心“巴基斯坦是不是天天停电”。
超群顺势把安娜画的月亮贴在村口小卖部,标价“一元一幅”,真有人扫码付款,钱全塞进女儿储蓄罐。
河北侨联嗅到味儿,准备拉起120户跨国家庭搞基金,口号都想好了:“让娃先认字再认路”。
可基金账本上目前只有30万,真摊到每个孩子头上,也就够买一年双语绘本。
眼看2025年两会越来越近,几位人大代表把安娜的照片夹在文件夹里,打算递议案:给跨境娃建心理档案、给亲属开“合法探视绿色通道”、给地方拨专项款。
超群听说后,连夜写了三页纸,标题只有一句——“别让娃在亲情和户口之间二选一”。
他不懂立法术语,只会反复抄一句:“求求你们,让她既能吃手抓饭也能啃煎饼。
”
网友刷到最新视频,安娜正用塑料普通话跟爸爸讨价还价:“今天我想加一勺辣椒酱。
”超群逗她:“辣哭没人管。
”小姑娘回:“哭也给妈妈打视频,她爱看。
”屏幕外,一群人瞬间破防。
“说到底,孩子先学会的是爱,制度才该学着跟上。
”
——@村口张桂芳
“视频通话十五分钟太短,我闺女跟外婆啰嗦起来都得半小时起步,支持延长。
”
——@煎饼裹芒果
“别光喊建机制,先给使馆加条热线,省得妈妈打不通电话干着急。
”
——@熬夜追剧狗
“河北大妈都开始学乌尔都语‘你好’了,政策制定者还等啥?
赶紧抄作业。
”
——@搬砖的奥利给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依安娜奥特曼被(苏美啦搞事情半夜频繁给超群家人打电话看安娜)》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