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真像是在走一盘无人能料的棋局啊!这位名叫李梦的姑娘,起初的几步棋走得不错,每一步都似乎带着某种精准的计算,但后来的几步,却让人看得直冒冷汗,这不是高手对弈,更像是喝醉了在棋盘上乱踩!
她十八岁那年,像是抓住了时代抛来的一个绣球,被王全安导演相中,接下了《白鹿原》中白灵这个角色,那份投入,跑去农村跟老乡同吃同住,这份劲头,常人难及吧?可镜头里的自己却像被切割机扫过,大片大片地消失了,那种感觉,会不会像满心期待地烤好一个蛋糕,送上台却发现奶油全被刮掉了?
这种“努力白费”的挫败感,像一个放大镜,让成名的渴望在她心里膨胀得不成样子,非要抓住什么东西才甘心吗?她主动请缨进入贾樟柯的《天注定》,面对尺度的询问,她干脆利落地回答“不犹豫”,好像这片子就是她摆脱平庸的唯一阶梯!结果戛纳的红毯确实光芒万丈,可国内的观众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这算不算一种空欢喜?
按理吃过一次“放空”的亏,应该更懂得珍惜机会才对,可她接下来的操作,简直像在给自己设置障碍!出演《白鹿原》的电视剧版本,本该是稳固地位的铁饭碗,结果演了三个月,说换人就换人,听说是因为片场上的种种“个性展示”把剧组的耐心耗尽了!
这“个性展示”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有传闻说她拍戏时总爱迟到早退,这时间观念,难道是跟流星学的吗?更让人不解的是,她似乎总觉得自己的想法高人一等,台词可以随意改,戏份要自己加,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把剧组当成了她一个人的舞台剧场吧?
等到后来拍《隐秘的角落》,王瑶这个角色又给她带来了一波好评,那削苹果的细节处理得确实漂亮,可转过身,她能为了一个道具苹果,让整个剧组在半夜十二点半满世界搜寻,这叫什么?是艺术追求的偏执,还是对人基本工作流程的漠视呢?跟她搭戏的张颂文先生,那表情里藏着多少无奈,我们外人也看得出来!
这种“我行我素”的风格,似乎成了她的标签,拍《老腔》的时候,直接玩起了“失联”,导演在宣传会上气得不行,直言她缺乏艺德,这算是把演员的基本契约精神扔到九霄云外了吧?还有那造型师的爆料,半跪着伺候,还得准备桂花碟闻香,这排场,哪里是来工作的,分明是来享受“女王驾到”的待遇?
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到手的资源变成烫手的山芋,像在《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里,一根头发要花十五分钟来弄,结果主演直接变配角,首映礼她人影都没见,这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她真的认为,越是折腾,就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吗?
李梦的演技底子,从来就不是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吧?2023年《雪云》入围柏林电影节,这说明她的专业能力依然在线,这不就是最回应吗?接着在《墨雨云间》里演的婉宁公主,那种复杂的味道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奖项也随之而来,这算是对那些“耍大牌”的记忆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冲洗!
进入2024年,她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些电影节的评委席上,这身份的转换,是不是意味着她开始从被审视者转变为审视者了?仿佛在用行动告诉大家,我虽然犯过错,但我依然有资格评判别人的作品!2025年央视的罪案剧《棋士》里,她扮演的女警形象,干净利落,完全没有过去的影子,这次的转变,显得尤为坚决。
纵观她这跌宕起伏的路,她似乎总是在两种极端间摇摆要么是全身心投入的“奉献者”,要么是骄傲自负的“破坏者”!难道一个演员的成功,真的需要用这种近乎自毁的方式来换取关注度吗?她早年对角色的那种痴迷,和后期对剧组流程的漠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共存的?我们总在说敬业,但李梦似乎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度”的极限测试!
无论过去她如何“折腾”,她还是回到了那个最核心的位置——镜头前的表现力,这是她唯一的护身符,也是她重新站稳脚跟的基石,这盘棋,她似乎还在努力地想把它走活。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女王驾到游戏破解版(因耍大牌惨遭封杀)》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