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猛地一沉,指尖瞬间冰凉。
那一大串吐槽客户的连珠炮,夹杂着好几个私密的表情包,竟然一股脑地发进了有客户在的项目大群。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两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像打地鼠一样疯狂地、一条一条地长按、点击撤回。
那种狼狈和绝望,恐怕是每个现代人的社交梦魇。
现在,这场手忙脚乱的“灾后重建”或许将成为历史。
微信正在悄悄推送一个堪称“后悔药”plus版的功能——消息批量撤回。
当你在撤回窗口内长按自己发出的消息时,会惊喜地发现,除了熟悉的“撤回”,下方多出了一个新选项:“撤回本次发送的全部消息”。
轻轻一点,刚才那场因为手滑引发的社交灾难,瞬间烟消云散。
这个功能目前还处于灰度测试阶段,就像一张中奖彩票,随机派发给幸运用户。
根据官方在社交平台上的回应,从8.0.50版本开始,这个功能就在逐步放量,国庆假期后的一周内,就有超过六百万用户被这份“幸运”砸中。
官方也一再强调,这个过程完全是后台随机分配,别信那些所谓的“内部渠道”或者第三方插件,强行开启的后果很可能是账号被限制登录,得不偿失。
当然,这颗“后悔药”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服用说明”。
你想一次性撤回海量信息?
恐怕不行。
这个功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应对“瞬间上头”后连续发出的信息。
根据开发者社区的解释,系统判定为“同一批次”的标准相当严格:消息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5秒,并且一次最多只能撤回30条。
这意味着,如果你是断断续续地发信息,中间还思考了几秒人生,那么系统就会判定它们不属于一个“批次”,你依然得手动一条条去撤。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的信息批次里,既有普通的文字和表情,又夹杂了文件,那么整个批次的撤回时限,会以最短的那个为准,也就是两分钟。
别指望用一个文件来给你整批消息“续命”,系统可比我们想的要聪明。
这个功能在群聊场景下的设定,也颇具现实主义色彩。
它打破了我们对于“撤回即无痕”的美好幻想。
如果在你撤回之前,群里已经有超过10个人看过了你发的消息,那么即便你成功批量撤回,聊天界面上依然会冷冰冰地留下一行小字:“xxx等10+人已看到”。
这行字仿佛一个无声的提醒: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的失误,总会有人见证。
这或许也是一种善意的设计,避免了某些人利用该功能制造信息真空,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真正让无数“打工人”感到狂喜的,是不同类型消息撤回时效的巨大差异。
普通消息的两分钟,常常让人感觉命悬一线。
但文件类消息,包括我们常用的Word、PPT、PDF乃至于压缩包,却拥有长达三小时的撤回时限。
这简直是为办公场景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
想象一下,深夜加班,意识模糊中把含有商业机密的A方案发给了B客户,在过去,这足以让你第二天卷铺盖走人。
而现在,你有一个长达三小时的窗口期去弥补这个致命错误。
甚至有网友开发出了“曲线救国”的技巧:把重要的图片、截图以“文件”形式发送,从而强行“续费”撤回时长。
而微信团队显然也注意到了用户在办公场景下的迫切需求。
根据官方“微信派”在深夜发布的一则推文,他们正在计划将文件类消息的撤回时限,从现有的3小时,直接翻倍延长到6小时。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基于用户反馈,办公场景跨时区协作增多”。
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动,背后是全球化协作的真实写照。
当你在北京的深夜发出文件,你的同事可能正在伦敦的下午茶时间,6小时的撤回窗口,足以覆盖绝大多数跨时区的工作交接场景,给予了使用者前所未有的从容和安全感。
这项更新预计会在11月全面铺开,并将在10月下旬的内测版本中先行体验。
伴随新功能而来的,还有一个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明确解答:撤回之后,对方看到的“已读”状态会消失吗?
答案是肯定的。
腾讯客服的官方说明中指出,无论是单条还是批量撤回,一旦操作成功,对方聊天界面上的“已读”标记会立刻清零。
这在心理上给予了发送方极大的安慰,仿佛一切真的可以当做没发生过。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系统级的“漏洞”:消息通知栏。
如果对方在收到消息时,恰好在手机的通知栏里看到了预览,那部分文字会作为系统缓存留存下来,这是微信应用本身无法远程擦除的。
因此,想要做到万无一失,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建议大家在设置里关掉“通知显示消息详情”,从根源上杜绝信息被“瞥见”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微信的“兄弟”产品,企业微信也紧随其后,同步上线了批量撤回功能,并且规则与微信基本看齐。
这对于内部沟通频繁、信息容错率极低的企业环境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更进一步,企业微信还增加了一项“超级权限”:管理员可以帮助成员撤回误发的消息。
这在金融、医疗等对信息安全和合规性要求极高的行业,作用巨大。
当然,权力也伴随着监督,管理员的每一次撤回操作,都会被详细记录在安全审计日志中,以备追溯,杜绝了权限被滥用的可能。
尽管新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这颗“后悔药”。
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任何数字化的操作,在后台都可能留下痕迹。
微信官方也提示,后台数据仍会保留72小时以备溯源。
如果发送的内容涉嫌违规违法,被人投诉,平台依然可以依法提供相关证据。
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容错的空间,但它不是我们言行不负责任的挡箭牌。
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去修正数字世界里的过失,但真正需要修炼的,或许是发送前那一秒的审慎与清醒。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微信72版本(微信后悔药功能有新变化)》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