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小高高的老公主
好看不能当饭吃,安全才是硬道理。
9月下旬,工信部一纸《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给那些华而不实的汽车设计敲响了警钟——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将被明令禁用。
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周,特斯拉设计总监也公开表示要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更直观地操作。
这一连串动作意味着,困扰众多新能源车主多年的隐藏式门把手问题,终于要有个说法了。
曾经,隐藏式门把手被吹得神乎其神。
车企宣传时总爱扯上“航空动力学”,声称这种设计既美观又能降低风阻,是美学与空气动力学的完美结合。
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在北方冬天,隐藏式门把手容易被冻住,车主常常需要拿热水浇才能打开。
更危险的是,一旦发生碰撞事故,电子系统失灵,车门可能无法打开,直接影响救援。
一位Model Y车主曾抱怨,去年冬天他的车在楼下停了一晚,早上门把手被冻住,结果上班迟到了半小时。后来他专门在鞋柜备了个小喷壶装温水,下楼随手拿以防万一。
现在,不仅特斯拉,多家车企也开始调整设计。
问界M8采用了半隐藏式把手并配备物理解锁控制器,确保全车断电时也能通过机械结构开门。宝骏云海则直接使用非隐藏式把手,宣传中直言“回归本源”。
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新能源车另一个备受争议的设计——全景天幕,也出现了新动向。
10月7日特斯拉新推出的平价版(俗称的丐版)Model Y和Model 3,直接取消了全景天幕配置。
这个变化不仅没被吐槽,反而获得不少网友点赞,称其为“明智之举”。
全景天幕听起来很美好:特斯拉官网曾宣传其“可观赏天空星辰,打造开阔体验”。
但现实很骨感:车顶容易积灰尘和鸟粪,夏天太阳一晒,车顶温度能飙到五十多度,烤得人头发晕。
一位北京的蔚来ES6车主每年入夏都要在玻璃内侧贴上铝箔棉,入秋再撕下来,就像换季收拾衣服一样频繁。
还有特斯拉车主在购买车辆后,不得不花近千元从官网购买遮阳帘。
为什么新能源车如此钟情隐藏式门把手和全景天幕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设计?
除了宣传噱头外,还有实实在在的成本考量。
新能源车底部需要安装电池,车内纵向空间有限,全景天幕比金属车顶薄,可以节省头部空间。同时,全景天幕的成本比传统天窗低不少,传统天窗可能要三四千,全景天幕一千五左右就能搞定。
门把手也是一样。
隐藏式设计被包装成“科技感”的体现,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好在工信部新规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都必须保留不小于30立方厘米的手部操作空间,大约能让四个手指伸入并有足够着力点来拉开车门。
其实,传统车企在设计上早已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平衡点,从未将“好看”凌驾于“实用”之上。
比如保时捷911的经典门把手,既降低了风阻又保证了快速开启;1954年的奔驰300SL的鸥翼车门,不仅外观大胆,也完美解决了当时的工程限制。
反观前些年的新能源车企,有点像走了手机行业的老路,创新跟不上就开始炫技,从隐藏门把手到无物理按键,一窝蜂地模仿。
取消物理按键使得车主开车时不得不低头在屏幕上寻找功能,增加了驾驶风险。而这种设计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降低制造成本的考量。
汽车行业历史上不乏“走弯路”的例子。1970年福特Pinto车型,明知油箱放在后轴下方容易撞破起火,却因“赔偿成本比改进成本低”而迟迟不召回,最终导致多起事故。
工信部此次新规传递了明确信号:设计美学必须为安全底线让路。
真正的科技感应是“用着省心”,而不是“看着酷炫”。让复杂的技术隐藏在简单可靠的操作背后,让创新服务于安全和实用,这才是汽车行业应该坚持的方向。
毕竟,咱们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而不是为了与反人类设计“斗智斗勇”。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撕衣服不要网破解版(改了把手砍掉天幕的丐版特斯拉)》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