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让高速公路上的风景线多了一道奇特的景象:不是排队加油,而是排队“抢电”。
热点概况:
2025年国庆假期首日,全国多地高速服务区再次上演了电动车“高速抢电”的魔幻现实主义大片。根据网友发布的视频和新闻报道,排队等待充电的车辆大排长龙,等待时间普遍超过3小时。一些服务区甚至不得不效仿餐厅,推出了“叫号模式”来维持秩序。有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排到了60多号,花了近四个小时才充上电。”更有车主无奈地讲述:“我都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我呢!”国家电网的预测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日,全国超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处于满负荷状态。
曾经,我们以为电动车的“里程焦虑”是最大的敌人。但现在看来,在长假期间,真正的“高速焦虑”已经演变成了“充电焦虑”——不是担心跑不远,而是担心等太久。
态度/观点:
1. “叫号充电”的荒诞:表面是效率问题,内里是系统性失衡
“叫号模式”听起来颇具幽默感,但在高速服务区,这简直是电动车用户体验的“滑铁卢”。为什么会这样?表面上看,这是充电桩数量不足和节假日集中出行造成的短期供需矛盾。但深入挖掘,会发现这暴露了电动车发展中一个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失衡。
我们总在强调“适度超前”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国家发改委也发文力争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然而,这个“适度”的度在哪里,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把握。
一方面,充电设施的升级迭代速度远超车辆更新速度。文章提到,很多2020年前投放的充电设施已经面临更新换代,而存量的新能源车中,大部分根本无法享受高功率充电服务。这就造成了尴尬局面:新建的高功率桩无法被大部分车辆充分利用,而低功率的慢充桩又无法满足高速场景下对效率的渴望。
另一方面,超充技术本身的“内卷”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行“超充之城”,追求“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体验。但是,当所有人都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超充”时,再快的充电速度也敌不过海量的排队车辆。高速公路的充电站不是城市里分散的商业中心,流量的瞬时爆发是其最大的挑战。
2. 基础设施的“内卷”:谁来承担高昂的土地和电网成本?
除了车桩匹配问题,高速“抢电”现象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短板:土地和电网容量。
高速服务区本身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充电需求一旦爆发,对电网的冲击是巨大的。文章指出,高速服务区此前的用电需求主要来自商业用电,而现在充电需求让用电需求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在远离城区的服务区,供电能力往往比较薄弱。这意味着要真正解决高速充电难,光靠加装充电桩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而这还只是乘用车。文章还提到了“重卡超充”这个“真正的难题”。重卡充电站的装机功率是乘用车超充站的几倍甚至十倍,对土地和电网的要求更高。在城市郊区或物流通道上建设这种超大功率充电站,涉及土地征用和高压变电站建设,成本高昂且难度极大。
3. “适度超前”的边界:从“跑马圈地”到“科学规划”
过去,充电站建设经历过一轮“跑马圈地”,导致大量“僵尸桩”出现,利用率低下。如今,我们又面临着“适度超前”的抉择。如果盲目建设,可能会重蹈覆辙;如果过于保守,又无法应对假期出行的刚性需求。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重建设”转向“重规划”。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充电桩数量思维,进行更精细化的运营和规划。比如,上海根据“车桩比”进行总量管理,就是一种尝试。在高速服务区,可以考虑引入智能有序充电,通过错峰充电或动态分配功率来缓解瞬时压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叫号”。
结尾:
“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我”——这句无奈的吐槽,是电动车主在高速上最真实的写照。它提醒我们,电动化转型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涉及能源、电网、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系统性变革。在“超充”成为新潮流的今天,我们必须审视,当技术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是选择继续“内卷”硬件,还是回归到科学规划与精细化运营上来。
你是否也曾在高速上经历过这样的排队等待?你认为解决“高速抢电”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高速抢车攻略(睡醒一觉还没轮到我电动车高速抢电背后的真焦虑)》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