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又双叒叕安静了?
”——别急着踢人,可能正藏着一张七位数的订单。
昨晚十一点,隔壁做工业传感器的阿May在群里甩了张30秒短视频:工程师蹲在车间,拿手机照了一下设备,屏幕立刻跳出“温度异常预警”。
没配乐、没字幕,就一句现场原声:“兄弟们,这玩意儿救了我一条产线。
”
三分钟不到,群里炸了:
“链接发我!
”
“能测酸碱环境吗?
”
“深圳有代理没?
”
阿May没回,私聊窗口已经排到五十多条。
第二天上午,销售部收到三份正式询价,其中一份直接指明“要昨晚视频里那套系统”。
一条30秒粗糙短片,比过去三个月精心排版的图文干货都管用,这就是2024年TOB社群的残酷现实:没人再耐心看你“行业洞察”,他们要的是“下一秒就能抄作业”。
把镜头拉回自己群里,90%的消息还是“公司荣获XXX大奖”“本周PPT《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点赞的永远是自家销售,潜在客户连个表情都懒得扔。
问题出在哪?
不是内容不专业,是姿势不对。
最新版企业微信后台偷偷上线了一个“潜水雷达”,官方名字叫“沉默客户活跃度”,翻译成人话:那些从不说话却每晚爬楼看消息的人,被系统标成深蓝色。
阿May把这份名单导出来,发现里面赫然躺着两家年采购额千万级的老客户采购经理——他们半年没冒泡,但每周群文件下载记录里都有他们ID。
阿May让销售挨个私信,不提产品,只问一句“最近产线还顺吗?
”结果一周之内约到四次线下拜访,复购合同直接续了两年。
想复制同款?
先把“内容日历”撕了。2024年最有效的节奏是“一短一长一问答”:
周一早上,一张图+一句话政策解读,手机一屏能看完;
周三中午,30秒竖屏短视频,车间原声最好,带油污的手比滤镜更可信;
周五下午,把群里本周被@最多的三个问题攒成一页PDF,命名《群友最疼的三件事》,扔文件就跑。
别嫌low,某国产PLC厂商按这个模板跑了八周,群均停留时长翻了2.7倍,销售线索成本从每条320元降到94元。
引流也有新暗道。
LinkedIn在华区悄悄开了“话题社群”内测,把中文帖子同步到微信群,反向链接一点就能进群。
做跨境物流的老赵试了一把:在LinkedIn发“中美航线甩柜率数据”,附一句“更狠的Excel模板在微信群”,三天吸进来276个认证采购与供应链经理,通过率68%,比地推展会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更骚的是线下展会“数字名片”——扫码直接把对方微信拉群,还顺手给他打标签:展位号+产品兴趣。
上个月深圳工业展,做减速机的S公司用这招,五天展会进群721人,会后30天成交9单,总额四百多万,ROI把老板笑得合不拢腿。
工具升级,坑也同步刷新。
四月开始,200人以上的商务群必须实名备案,群公告要加一句“本群用于商务交流”。
别嫌麻烦,被查到就是整改+罚款,已经有三家SaaS公司被请去喝茶。
更黑的是“社群截流”——骗子克隆你群名和头像,把字母o换成0,再把自家销售踢出去,留一堆假客服在里边收“样品费”。
应对土办法:群公告固定一句暗号,每周改一次,新客户入群先对暗号,对不上直接踢。
最后泼盆冷水:再花哨的工具也救不了懒癌。
系统能标出“高潜潜水员”,但第一句话还是得人来敲;AI能帮你把白皮书切成15条朋友圈文案,可客户追问技术细节时,屏幕后面得坐着真工程师。
阿May给自己订了死规矩:每天人工@三位潜水用户,只问设备工况,不提产品;每周二晚上八点半,老板亲自在群里语音答疑,时长不超过20分钟,结束立刻发红包收尾——仪式感拉满,退群率稳在2%以下。
说到底,TOB社群早已不是“建群-发资料-等成交”的1.0年代,也不是“指标-漏斗-话术”的2.0模板,它正滑向“短视频+潜水雷达+暗号防伪”的3.0暗战。
唯一没变的,是群里那些半夜还在爬楼的真人采购——他们不说话,却用鼠标投票。
谁先给出可抄的作业,谁就拿到下一笔七位数的门票。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踢老板2攻略(运营4年TOB社群)》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