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公半夜赶出门,她转身钻进山,三个月搭出一座树屋。
”刷到这条视频,谁不是先愣两秒:真的假的?
再一看,人家连灶台都砌好了,竹管引水,棕榈叶当瓦,门口还挂一排易拉罐当门铃,风一吹哐啷响,野猪还没靠近就先报警。
评论区一水儿的“姐姐牛”“当代鲁滨逊”,可点进直播,她正拿砍刀削竹片,手背的裂口比竹纤维还粗,弹幕瞬间安静:这哪是浪漫野居,是逃难现场。
有人骂她傻,为啥不直接回娘家?
懂点内情的爆料:娘家重男轻女,回去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妇联的同志想插手,她只回一句“先让我喘口气”。
于是半夜拎个塑料袋就上山,袋子里半包挂面、一把剪刀、一张结婚照——剪成两半,男人那半边直接垫了桌脚。
第二天一早,她站在山腰的半枯香樟下,抬头望见三根平行粗枝,像老天伸出的脚手架,当场拍板:就这儿了。
树屋第一步不是搭,而是“求”。
求枯竹、求废弃彩钢、求人家砍完不要的棕榈叶。
村里人看她可怜,又怕她疯,远远把东西放路口,她鞠躬但不说话,转身拖走,一趟来回两小时,肩膀勒出紫印。
竹片要先用火烤,弯成弓再绑成“井”字框,没有钉子,就拆快递纸箱的瓦楞钉,敲直了当铆钉用。
生态专家李明隔空点赞“野生结构学”,可话锋一转:活体树干被竹篾勒住,三年必烂,得加独立支柱。
她听不懂术语,只记住“树会疼”,连夜把受力点改到两根枯枝,拿藤条做缓冲,像给树穿了件松紧背心。
屋顶铺了七层棕榈叶,交叉叠成鱼鳞,雨水顺着叶脉滴到屋檐外的竹槽,再流进塑料桶,一天能接两桶,省着用够洗锅。
最绝的是地板:砍来的毛竹对半劈,空心朝天,热气往上跑,防潮又隔热,比某些商品房一楼强。
有人问她怕不怕蛇,她掀开角落一块活动竹板——下面撒着雄黄和烟头,“烟碱驱蛇,雄黄挡虫,都是百度来的,死马当活马医。
”说完嘿嘿笑,门牙缺了一角,是前几天啃硬地瓜干崩的。
火塘最麻烦。
她原本想学网红用鹅卵石围一圈,结果山火新闻一出,立马怂了。
最后把旧铁锅倒扣,锅底凿洞当烟囱,火苗缩在铁肚子里,锅沿一圈放水,烧干即报警。
夜里温度跌到十度,她就蜷在火塘边,把结婚照剩下那半边自己脸朝外,自嘲“至少屋里还有个熟人”。
住到第45天,山下来了穿马甲的“森林守护者”,举着相机拍她绑在树上的竹篾,嘴里念叨“古树名木受损”。
她没吵,只把志愿者带到另一棵被雷劈过的死樟树,掰开树皮,里面一窝白蚁,“它都快空了,我让它最后撑个人,不算亏吧?
”环保组织最后没立案,却顺手给她递了份《轻型生态棚屋手册》,A4纸热乎乎的,她拿来垫了菜板。
真正让她搬离的,是半夜那声“咔哒”。
不是树断,是她心里那根弦。
那天她刚直播完,看弹幕有人说“你老公在县城开房被拍了”,她盯着手机,直到屏幕暗下去,照出自己一张野人似的脸。
第二天妇联的车开到山脚,她背着自制竹筒水壶走下来,第一句话:“能给张身份证补办表吗?
”树屋被林业部门贴上黄色封条,可能做成应急教学点,她耸耸肩:“当样板房也行,记得注明——原住户已逃出生天。
”
现在她暂住社区仓库,白天去社工组织的“女性应急庇护”课当助教,演示怎么用易拉罐拉环做鱼钩。
学员笑她像野人,她回:“野人至少饿不死,都市丽人离婚当天连充电宝在哪都找不到。
”说到树屋,她只补充一句:“要是哪天谁也被赶出家门,记得先找一棵愿意托住你的树,再学会跟它道歉。
”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逃出树屋收藏攻略(树屋探险🌳🏡✨ 自然生活)》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