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待了 12 年,最头疼的就是校园活动 “叫不动人”—— 晨读打卡总有人偷懒,运动会观众席坐不满,社团招新摊位前学生晃一圈就走。直到两年前试着用 “游戏化思维” 改造活动设计,原本冷清的校园文化突然活了,连平时最内向的学生都主动找我问 “下次活动啥时候”。今天就把 3 个亲测有效的落地方法分享给同行,新手教师也能直接用。
第一个核心是 “打造看得见的成长体系”,就像游戏里升级打怪有经验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也要有明确反馈。我们班做了 “班级能量树”:学生每天晨读专注、主动帮同学、参加校园志愿活动,都能获得 “能量币”,攒够 10 个就能在教室后墙的 “能量树” 上贴一片叶子,叶子集满 30 片,全班能申请一次户外实践课。刚开始只有几个活跃学生参与,后来有个男生为了给 “能量树” 贴叶子,每天提前 10 分钟到教室带读,连带着周围同学也跟着认真。现在全校推广了 “校园成长积分”,积分能换图书馆优先借阅权、运动会入场式特色举牌资格,甚至能给老师提一个 “小建议”(比如换一次课堂游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来了。
第二个关键是 “把校园活动变成‘闯关任务’”,避免单一的 “听讲座、看表演” 模式。去年校园文化节,我们没搞传统的节目汇演,而是设计了 “校园文化闯关地图”:学生拿着地图去不同地点完成任务 —— 在历史老师办公室答 “校园老建筑知识题” 得 “考古徽章”,在操场和体育老师玩 “趣味接力赛” 得 “运动徽章”,在美术教室画 “校园印象画” 得 “创意徽章”,集满 5 个徽章能换定制书签,集满 8 个能参加闭幕式的 “幸运抽奖”(奖品是校长手写的鼓励卡)。那届文化节,学生抱着地图跑遍校园,连平时不爱出门的 “书虫” 都主动组队闯关,结束后还有学生问 “明年能不能多设几个关卡”。其实核心就是把 “被动观看” 变成 “主动参与”,让学生从 “观众” 变成 “玩家”。
最后一点容易被忽略:“用仪式感强化认同”,就像游戏里解锁成就会有弹窗提示,学生的努力也需要被看见。我们每月底会开 “校园星光会”,给积分前 20 的学生发 “星光徽章”,徽章分铜、银、金三个等级,连续三个月得金徽章的学生,名字会刻在学校的 “星光墙” 上。有个女生之前总躲着集体活动,后来因为连续两次得银徽章,在星光会上被校长亲自颁奖,下台后她偷偷跟我说 “第一次觉得自己也能被这么多人看见”。现在每次颁奖,台下学生都举着自己的积分卡喊 “下次我也要上星光墙”,这种 “被认可” 的感觉,比任何奖励都能激发学生的归属感。
不过要提醒同行,游戏化不是 “只搞花架子”,核心还是要结合教育目标。比如 “能量币” 不能只看参与次数,还要看参与质量;“闯关任务” 要融入知识学习或品德培养,不能变成单纯的玩闹。两年实践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不是不爱参与校园文化,而是我们没找到让他们 “愿意投入” 的方式。当校园里的活动像游戏一样有趣、有反馈、有成长,学生自然会主动靠近。
各位同行,你们学校有没有试过类似的方法?或者遇到过学生不爱参与活动的难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也可以说说你想改造的校园活动,咱们一起出主意。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下次设计活动时翻出来就能用,关注我,后续还会分享更多校园管理的实操技巧~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校园学生游戏攻略(3 个游戏化妙招激活校园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