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很多人第一次听官渡这场仗,只记得是曹操打赢了袁绍,但细想,哪有那么简单?你掰开揉碎看,曹操那会其实蛮惨——兖州丢了又抢回来,天天过的就是一场“今天还在明天未知”。而袁绍呢?不用说,北方的老大,大兵压境,打公孙瓒、收编黑山军,哪一步不是把人踩在脚下。一时风头无俩。可风云变幻,还真是树大招风。袁绍瞧见曹操这几年,跟着献帝搞得风生水起,比自家亲儿子还难管,心里哪受得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公元200年,直接兵发黄河,要跟曹老板一较高下。说白了,就是那种“我看你太顺了,得让你跌点跟头”。
其实要说这场仗开头,最有意思的是曹操先把刘备给打趴下了。你没听错,那会儿刘备还在徐州守着城,因为兵败只好投靠了袁绍,跟着颜良文丑来做先锋。关羽被劝了过去,他那性格你知道,跟刘备掰不开,但受了曹操一番厚待——拜见天子,还封了汉寿亭侯,心里早就记住了这个人情。可风声一来,说袁绍要打自己老板,关羽可不会冷眼旁观,这种“报恩”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换你是曹操,眼下这场面能不发怵?袁绍七万多兵马,骑兵夸张到四万多,满地野马奔腾。对比之下,曹操这边清一色步兵,连四万八都没整齐凑够。不看别的,就说在平原这块地方,骑兵冲阵就是碾压。谁都知道,骑兵干步兵,好比狼进羊圈。可中原地势偏偏不让你为所欲为——河流多、沟渠多,黄河一线,虽有些险峻,至少能拖慢袁绍骑兵横冲直撞的速度。现实生活里,这时候谁能稳住阵脚,慢慢跟对面耗,那才是“王道”。
有意思的是将领这块。表面看袁绍那边风风火火,颜良文丑撑着阵,审配老成持重,还有刘备这个刚跳槽的小弟。想想也是讽刺——昨天还在跟曹操对打的刘备,转眼给人卖命去了。反倒是曹操,身边除了关羽,还有张辽、徐晃、魏续这种能冲锋陷阵的,偏偏在正面跟颜良文丑做对,老是吃亏。想象一下,那是啥心情?明了“单点突破”才是活路,不敢乱碰头,否则就成了对手的靶子。
讲究点的做派,其实还是要看曹操怎么摆阵。你能想到,他没去死守黄河,而是先在本阵附近布防,一来机动,二来也不跟对方硬碰。说白了,就是“步兵不跟骑兵拼速度”,要讲究环境、等机会。而后袁绍那边骑兵一冲过河,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回合”就扑到,步兵要是去赶他们,早被冲散了。于是曹操谨慎点,让大部队只往前挪一点,保持机动,总算没落了下风。
这里插一句,当时袁绍骑兵“回合制”推进,你要是扔步兵去抢位置,那就是送人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河对岸刘备居然看见关羽就心虚了,带兵就跑了。谁能想到,这见面居然搞出了“亲疏之分”,不战而退。可以想象,曹操那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半个。
接下来画面就跟打牌似的,关羽夹在中间,对付颜良和文丑。两边排开鹤翼阵,分工合作,关羽主攻、曹操“放火”。其实放火并不稀奇,荀攸这个谋士一出手,就是要让对方乱阵,乘虚而入。你看,颜良自信满满:“杀关羽是手到擒来。”结果呢,这哥们没撑两刀,就被关羽干翻在地。关羽一点都没傲气,稳稳地计算时机——什么时候用必杀,什么时候防侧袭,没有一次莽撞。打到第四回合,青龙偃月一搅,“二爷”威风凛凛,颜良败走麦城。
文丑这茬又不肯下场单挑,一口拒绝,关羽三次叫阵都没戏。嘴上还说关羽是“后生小子”,一副前辈口气,也有点意思。单挑不成,曹操换套路,让阵地稳扎稳打,不打无把握之仗。审配、文丑各自带头冲杀,结果也扛不住两面夹击,吃了大亏。其实袁绍此时伤不起,面子还挂不住。
正说着,忽然发现袁绍本人带着两万骑兵杀过来。说真的,这步棋要是下得好,也可能逆转本局。可惜天不遂人愿,此时袁绍军已经折损过半,气势大降。曹操一个变阵,把手下兵力调度到前线,层层削弱对方,硬是耗到袁绍心气尽失,骑兵也失了锐气。你品一品,官渡这前哨战就是这么个“细水长流、见招拆招”。
当然,这胜利并非神话。曹操开局是弱势,步兵多、地形也没多大优势。可是有曹操的变通,也有关羽的忠诚,能扛能杀,还有荀攸这些聪明人出谋划策,才换来了一场漂亮的翻盘。袁绍表面风光,可关键时刻并没展现出统帅的魄力,反而一推再退,士气垮到零,连后走都没气力。
你说这仗打下来,命运真的不由人?也或许是这些“英雄汉”各有执念,归根结底,还是人心、气数、时机三合一。关羽报恩、曹操谨慎、袁绍急躁、刘备心虚,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反应。最后看着胜利果实,大家其实都累得够呛,只剩下一口气吊着,下一回到底是谁能靠底气再撑一局?也许世事如棋,谁都难把握。官渡大战正要开场,到底谁输谁赢,有时候真不用太快下定论。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志格斗通关视频(三国志64万步兵迎战7万步骑兵的白马之战)》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