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选择题对于考生来说相当重要,它不仅关乎得分,更关乎是否读懂诗歌。因此,考生要把做题与读懂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借题解诗,另一方面把握题型特点,聚焦诗中关键词句,保证答准这道题。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1`聚焦诗意\准确选择
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
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
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的内容来定位选项内容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
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
对应题目
(2020·北京)阅读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原诗见突破一“掌握意象‘三考’题”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解析 “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自己的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摸其背,爱怜他们。李白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日忧煎”。由此可见,这是李白当时的想象,并非“追忆”。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解析 A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B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理解有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春时东鲁家中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说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并非“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C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酒楼,而是家乡的酒楼。
2`求同存异比较鉴赏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②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③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④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
1`形象异同比较题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
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
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对应题目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 liú):拟声词,形容风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君”指诗人,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
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
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
答案 C
解析 “拟人手法”和“‘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错,颈联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马”“雕”自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尾联的抱病登台而起兴。
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衰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的“颜状”体现了诗人的衰老,“扶病”体现了诗人的体弱多病。《登高》中的“繁霜鬓”“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的年老多病。
(2)不同点:①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虽已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空的壮志。②《登高》塑造了诗人长年漂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诗人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
2`语言比较鉴赏题
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对应题目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说法错误,根据颔联中的“庭果烂”“稻熟”和尾联中的到田间送饭可推知,这是收获的农忙时节,而不是“农闲时节”,也自然没有“慵懒闲散”之意。
4.“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3`表达技巧异同比较鉴赏题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对应题目
送朴山人归新罗[注]
[唐]尚颜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注 朴山人:朝鲜国旅华隐士,生平事迹不详。新罗:朝鲜的古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唐末荆门僧人尚颜所写的一首赠别诗。诗歌语言精炼,用词工整,意境优美,借眼前之景含万里离别之情。
B.首联是作者预想的一幅恢宏的海景画卷。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既然扬起了帆,就要相信风能把船送到目的地。
C.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描写友人的航程。船只渐行渐远,随着友人离自己家乡越来越近,与送别之人便越来越远。
D.尾联写离别后的怀想。山长水阔,别时不易,相见亦难。浩渺的大海既是对友人征程的实写,也是对别愁的形象表达。
答案 B
解析 “扬帆但信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信”是“听凭、任由”的意思。
6.本诗尾联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抒情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两首诗分别用“离心”“愁心”直接点明离愁。
(2)不同点:①尚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当友人归去,天各一方,只有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遥望祝福,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发万里不尽之情。②李诗借物抒怀(移情于物)。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伴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同情和担忧。
4`思想感情异同比较鉴赏题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面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对应题目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不足58个字,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
B.寒食节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此时却欲归而不得。词作寄寓了词人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C.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词人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
D.这首词描写了初春时节的景象和词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的胸怀。
答案 D
解析 “初春时节的景象”错,根据“风细柳斜斜”一句可知,此时春已暮而“未老”,应为“暮春时节”的景象。
8.欧阳修在《玉楼春》中写道:“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请比较苏轼这首词与欧阳修这四句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同点:欧阳修的词表现了离别时“肠寸结”的苦痛;苏词写出了思乡的惆怅和诗酒自娱的达观。
(2)相同点:都是在春日中生发出满心的愁苦,无限惆怅,而后跳出愁绪,自我解脱。欧阳修词中,词人不忍听新唱的离歌,因为自己已经“肠寸结”,后又以“看尽洛城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苦别。苏词上片眺望满城烟雨;下片触景伤情,“咨嗟”思乡。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原创满城烟雨攻略(考点古诗鉴赏选择比较鉴赏)》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