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隐龙
在以查克拉为主体的《火影忍者》世界中,单纯依靠体术跻身于一流忍者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迈特凯做到了——依靠独立于查克拉系统的八门遁甲,迈特凯与日向一族的术、天天的装束成为《火影忍者》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形象,而其锅盖头,浓眉毛,紧身衣的外貌标识,又指向了另一个华人武术家与电影人李小龙。

而正是这个以李小龙为原型的忍者,所用的忍器也正是李小龙的成名武器:双节棍。
双节棍并非日本的本土武器,在传说中双节棍的原型为宋太祖赵匡胤发明大小盘龙棍,而现代双节棍式样则源于琉球,双节棍的英文名称为“Nunchaku”,即从琉球语的“ヌンチャク”(nunchyaku)直译而来。

大小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虽然也属于软兵器但与现在双节棍源流和应用技法上均大异其趣。另一种学说认为,双节棍源自古时农人打麦场上所使的“连枷”农具——琉球禁武时代,农民为了自卫而将日常农具改造,于是发明了看似不起眼但却可伤人的双节棍。操弄双节棍的技术并不多,因此多半是农民或渔民练习拳术之余才会练习的一种兵器,也并无特别的流派或传承历史。这种双节棍先在东南亚一带流传开来,最终东入日本。日本人对双节棍加以改造,将形制由圆形棍改成了八边形棍,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武道。

双节棍的招式特点原本是以防御为主的,传统的双节棍并不长,其较小的形式因利于携带而常被用于防身,然而这一印象被李小龙的横空出世彻底撕破。20世纪70年代,身兼武术宗师与电影人的李小龙通过席卷世界的功夫电影让双节棍声名鹊起,而又因其长度与柔中带刚的特性非常适合街战而被“热血青年”甚至黑道团伙所青睐。

李小龙、东方文明、中国功夫等元素的结合使双节棍在兵器界由冷门变成热门,而后又于1984年幻影工作室发行的《忍者神龟》中成为米开朗琪罗的武器而再一次风靡世界。经过李小龙与《忍者神龟》两波的文化扩散,双节棍在被全球武术界认可的同时也被相当数量的国家视为管制物品,2010年英国的一个案例中法官则直接裁定双节棍为进攻性武器——从这一段热血澎湃的发展史中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自称“木叶高傲的苍蓝猛兽”的迈特凯会钟情于双节棍了。

然而在《火影忍者》中,以体术为傲的迈特凯使用的术中却出现双节棍的身影,唯一以双节棍为基础的大约是“双袭牙”,攻击力只能说一般。比起武器,迈特凯显然更钟情于自己的身体,相比之下最擅长使用武器的当属另一个“中国风”忍者天天。

与历史上的忍者不同,天天不需要为携带忍器而苦恼,她的卷轴中可以通灵出巨大的时空间仓库以至于能存放大型的船只,当然也便足以容纳各式各样的忍器。而在她所召唤的忍器中,也有一个与双节棍相似的武器:三节棍。

与双节棍相似,三节棍也属于软兵器,由三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接而成,又称“三节鞭”。三节棍较双节棍更长,攻击面大,软中带硬,杀伤力大,因可折叠故携带也比较方便。缺点时练习难度大,消耗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相对于传统兵器,双节棍与三节棍皆为乱中取胜,通过变化多端的招式令对手眼花缭乱从而无法应变。中国少林功夫中亦有三节棍,主张以“禅”入武,以心中之静而制手中之动。

中国电影《霍元甲》中亦有在擂台上使用三节棍的场景,而且发生在中日高手的对决中。三节棍因长度占优而更容易打出“效果”,但显然《霍元甲》之类的功夫电影没能达到李小龙作品流传的深度与广度,三节棍最终也未能乘风而成为国际性的武器。影视作品取材于生活,而又通过新的故事影响了生活本身,随着《火影忍者》席卷全球,一批相较于双节棍与三节棍更为冷门的忍具却渐渐走入了不同文明与国度,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双节棍发展历程的另一个复刻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双节棍火影忍者(火影兵器谱迈特凯的原型)》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