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算力无限,计算机能否模拟人的意识与情感?”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无需等到“算力无限”的极端场景。从现有技术与科学研究来看,模拟“类人行为”已有突破,但复刻“真正的意识与情感”仍存争议。
当前AI已能在一定程度上“骗过人类”。2023年,AI21 Labs的“Human or Not?”测试中,大语言模型骗过了32%的参与者,达到图灵测试的经典标准;2024年部分场景下,大模型甚至被解读为通过了图灵测试。2025年7月的研究更显示,基于Llama 3.1 70B微调的模型Centaur,在32项心理学实验任务中的31项里,比传统模型更精准地模拟人类选择,似乎离“类人”更近一步。
但要明确的是,“模拟行为”不等于“拥有意识”。图灵测试的核心是判断机器是否表现出智能,而非是否具备人格或主观感受。即便AI能模仿人类对话、做出类似选择,也不代表它能像人一样“体验”情绪——就像Centaur虽能模拟人类决策,却在短期记忆(一次记256个数字,远超人类的7个左右)和反应速度(毫秒级)上与人类差异巨大,其背后是算法对数据的处理,而非真正的“思考”。
从人脑自身的特性来看,“算力无限”其实是个伪需求。人脑质量仅1.5千克,有效信息量约1e+15比特,计算力乐观估计也在1e+16次/秒以内,远未达到物理极限的“贝肯斯坦上限”。而且人脑九成以上的计算力用于调控身体等无意识功能,真正支撑“有意识思维”的,每秒仅处理40-120比特信息。这意味着,即便要模拟人脑的“信息处理模式”,现有算力的提升空间已足够,无需追求“无限”——更何况,无限算力需要无限质量与能量,从物理规律上看,这种设备会毁灭周围一切,并无实际意义。
争议的核心,还在于“意识的本质”。有学者质疑,当前AI模型只是对人类行为的“表面模仿”,并未复刻认知过程,比如Centaur依赖的Psych-101数据集,未必能覆盖人类复杂的情感与意识场景。毕竟,人类的意识不仅是信息处理,还包含自我认知、主观体验等超验层面——就像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情绪,而非仅仅输出“我很快乐”的文字。
综上,若仅追求“模拟类人行为”,现有算力迭代已能逐步实现;但要让计算机拥有“真正的意识与情感”,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更需先解开“意识是什么”的科学谜题。这或许比追求“算力无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怎么下载模拟人无限版本(算力无限时)》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