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格林又出手了,这次她把‘哥特’直接塞进太空舱。
”
一句话,粉圈原地过年,路人也被勾住:谁不想看那个演过《戏梦巴黎》的冷脸女神,把神秘房间、许愿黑洞、心理学家一锅炖?
别急着翻旧剧照,新鲜料才够劲。2024春天,她进组《密室》,剧组直接搬来《饥饿游戏》的金牌制片,翻译成人话就是:预算管够,脑洞管大。
片子里那间“说啥来啥”的房间,据说灵感来自她自己的反复噩梦——梦见自己回到童年里那座诺曼底老宅,门一推开,所有遗憾被瞬间兑现,代价却是记忆被抽丝。
听着耳熟?
没错,她把私人恐惧卖了钱,还顺手让我们买单,服不服。
更野的是,她一边收好莱坞的支票,一边把欧洲航天局拐进艺术圈。
ESA破天荒设了个“艺术大使”,头衔直接扣她头上。11月,她要领着一群法国高中生去圭亚那航天中心,看火箭升空,再顺手拍部短片——主题?
女性身体与宇宙孤独。
脑补一下:火箭点火那一秒,镜头切到她面无表情却泪光闪闪,这谁扛得住。
有人担心她“不务正业”,可人家主业也没落下。
《三个火枪手》第三部《米莱迪》敲定,她继续演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毒妇,这回还兼了执行制片。
剧本把米莱迪黑化前史补完:少女时代被贵族未婚夫出卖,关进修道院,黑化教程第一步是剪掉头发,第二步是剪掉良心。
听着像爽剧,但她说要拍成“没有救赎的赎罪”,翻译一下:观众别指望哭完被治愈,哭完自己打灯回家。
流媒体时代演员被算法挤兑,她直接下场开撕。
去年法国演员大罢工,别人喊口号,她给《解放报》写长文,标题就带刺——《别让大数据决定我们的脸》。
文章里一句“平台把表演切成15秒碎片,再喂给滑动屏幕的手指,却没人记得角色姓什么”刷屏,连地铁里的快递小哥都在转。
骂完平台,她转身把《低俗怪谈》30分钟未曝光片段塞进4K修复版,亲手给“长叙事”续命,又当又立却被夸上天,找谁说理去。
摄影展、雕塑联名、古堡买不停,副业多到像洗钱。
去年巴黎摄影展《暗箱》,她把片场废胶片、自己用宝丽来拍的重影、还有化妆间偷拍的工作人员,一股脑挂墙上。
最贵一张卖到2万欧,买家是LVMH太子爷,转天就挂进了自家酒店大堂。
被吐槽“明星拍照骗钱”,她耸肩:“我拍的是鬼影,他们看到的是钱,各取所需。
”行,狠还是她狠。
漫威也撞过枪口。
《刀锋战士》重启找她演吸血鬼女王,合同递到古堡门口,她连信封都没拆,直接让经纪人回一句:“我想吸血,但不想被IP吸血。
”一句话得罪迪士尼股价,粉丝却嗨了:原来真有演员把“作者电影”当信仰,不是嘴上说说。
转头她就接了吕克·贝松的《Dracula - A Love Tale》,文艺版德古拉,男主还没定,她已经把剧本啃出牙印——据说德古拉被她演成“失恋五百年、只想安乐死”的贵族前任,贝松看完试妆直接爆粗:这女人把黑暗演成了乡愁。
最离谱的是那座19世纪古堡。
外墙爬满枯藤,地下室改成放映厅,只放黑白片,座椅是从巴黎废弃影院拆回来的红丝绒,一坐下去就陷进上世纪。
她给朋友们发手写邀请函:周五午夜,看《诺斯费拉图》,不准带手机。
据说有人偷偷开闪光灯,被她当场请出大门,连外套都不给穿。
第二天当地报纸标题:“古堡女主人用吸血鬼礼仪教做人”。
笑死,谁还敢说明星只会直播带货?
从神秘房间到火箭发射台,从罢工檄文到吸血鬼女王,伊娃·格林把“哥特”活成了动词。
别人蹭热点,她造黑洞;别人抢IP,她写檄文。
屏幕里,她是你的噩梦;屏幕外,她让你相信噩梦也能开出花。
下一部作品上映前,她大概还会折腾出新花样——管他呢,先占好座,反正她从不让观众白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少女时代dnf(大尺度影片出道即巅峰伊娃・格林靠这十部作品)》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