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爱下围棋的人,多半知道农心杯,中日韩三国高手轮流打擂,跟演大戏似的。
可你知道吗?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虽然没这种正规擂台赛,但魏蜀吴在棋盘上的较量,照样有不少故事可聊。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三家到底谁的棋力最牛,要聊三国围棋,得先说说它的“老底子”。
东汉有个叫马融的经学大师,这人不只是会教书,下棋也厉害,还写了篇《围棋赋》,里面说围棋的战术跟打仗相通。
这观点到现在都没过时,下棋跟排兵布阵,讲究的都是顾全大局,马融还有个徒弟叫卢植,卢植又教了刘备,这么算下来,刘备还得喊马融一声“师爷”。
那会儿围棋还不叫围棋,常被叫做“弈”,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写着“弈,围棋也”,到了东汉,又多了个“手谈”的叫法,听着就挺文雅,有了这样的底子,到了三国时期,围棋就更火了。
尤其是曹魏这边,从皇上到文人,好多人都爱这口,曹魏:皇上带头下棋,文人还搞出“九品”评级
曹操这人大家都熟,打仗厉害,没想到下棋也不含糊,《三国志》里引着《博物志》的说法,说当时有山子道、王九真这些顶尖棋手,曹操都能跟他们过过招。
搞不清这些棋手是不是故意让着皇上,但能跟高手对弈,曹操的棋力肯定差不了,他还特别喜欢懂棋的人,有个叫孔桂的,就因为围棋下得好,被曹操安排了当骑都尉,天天陪在身边,跟后来唐朝的“棋待诏”似的。
曹操的儿子曹丕,下棋的心思就没那么纯粹了,《世说新语》里记了件事,曹丕怕弟弟曹彰抢他的位子,就邀曹彰在母亲屋里下棋,还准备了有毒的枣。
曹丕专挑没毒的吃,曹彰没防备就吃了有毒的,卞太后想找水救儿子,可曹丕早让人把盛水的家伙都毁了,最后曹彰就这么没了。
用下棋当幌子害自己兄弟,曹丕这操作是真不地道,哪怕放在古代帝王家,也得被人戳脊梁骨。
后来代魏建晋的司马炎,也是个围棋迷,北宋有本叫《忘忧清乐集》的书,里面还存着他跟王济下的83手棋谱。
司马炎当初决定打吴国,还是在棋盘前定的主意,当时杜预的奏疏刚好送到,司马炎正跟张华下棋,张华推了棋盘说“现在打吴国肯定能成”,司马炎听了就拍板出兵,这事儿后来被叫做“围棋定策”。
曹魏的文人也没闲着,“建安七子”里好多人都爱下棋,王粲算是最厉害的,他看别人下棋,棋盘被打乱了,还能凭着记忆重新摆出来,连一步都不差,堪称“复盘第一人”。
他还写过《围棋赋序》,可惜没传下来全本,就剩几句“清灵体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孔融也懂棋,他给朋友写信,还拿围棋比喻当时的局势,可见对棋理琢磨得挺透。
更厉害的是个叫邯郸淳的文学家,他写了本《艺经》,把围棋分成了九品,从“入神”到“守拙”,这算是最早的围棋等级制度了。
现在中日韩用的九段制,就是照着这个思路来的,台湾到现在还在用“一品最高”的老规矩呢,曹魏这边围棋玩得热闹,东吴也不甘示弱,他们那边下棋的多是重臣,故事也不少。
东吴的奠基者孙策,跟大臣吕范是棋友,俩人不光一起下棋,还借着下棋聊国事。
吕范就曾在棋盘前跟孙策说“现在将军您事业越来越大,我想帮您整顿军纪”。
《忘忧清乐集》里还存着他俩下的43手棋谱,这可是现存最早的围棋谱了,不过有人说这谱是19路棋盘,跟当时常用的17路不一样,怀疑是假的。
那会儿交通不方便,各地棋盘路数不一样也正常,不能单凭路数就说这棋谱是假的,东吴第二任丞相顾雍,是个实打实的“棋痴”。
太子孙和好几次劝他别总下棋,顾雍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回头该约人下棋还约,他儿子顾劭在外地当官时去世了,当时顾雍正跟人下棋,手下人递来书信,他翻了翻没见儿子的信,就知道出事了。
可他没当场失态,还是接着下棋,手却在桌子底下掐破了,血都渗到了座垫上,顾雍是想用下棋稳住心神,这份克制是真不容易。
陆逊也是个下棋的好手,还能把棋理用到打仗上,有次他跟诸葛瑾打襄阳,军情泄露了,诸葛瑾急着要撤军,陆逊却不动声色,该种菜种菜,该下棋下棋。
诸葛瑾找上门,陆逊才说“先稳住军心才能安全撤退”,后来俩人定了计,陆逊带兵假装要进攻,魏军赶紧回城防守,他们就趁机坐船撤走了。
毫无疑问,陆逊这是把“以静制动”的棋理用活了,东吴还有俩民间棋手特牛,严武和马绥明,被后人称为“棋圣”。
《吴录》里说严武下棋,当时没人能赢他,能得“棋圣”这称号,水平肯定是顶尖的,不过东吴也有人反对下棋,孙权的太子孙和,因为幕僚总下棋耽误事,就让人写文章批判,其中韦曜写的《博弈论》最有名,里面说“下棋赢了也没用,不如把心思用在治国上”。
除非是专业棋手,普通人确实不能因为下棋耽误正事,跟曹魏、东吴比起来,蜀汉的围棋记载就太少了,好多都是传说,没实打实的证据。
蜀汉:传说多史实少,费祎是唯一靠谱的棋手上限,刘备的爱好里,没提过下棋,《三国志》只说他喜欢狗马、音乐和漂亮衣服。
不过唐代有本《酉阳杂俎》,讲了个挺玄的故事,说有盗墓贼进了刘备墓,看见俩人在下棋,还有侍卫站在旁边。
盗墓贼吓得赶紧磕头,那俩人给了他们酒和玉腰带,让他们赶紧走,后来盗墓贼发现嘴唇黑了,玉腰带也变成了蛇。
这故事听着就像编的,只能当趣闻,不能算真事儿,诸葛亮跟围棋的关联,也多是后人的想象。
湖南邵阳有个棋盘崖,传说诸葛亮当年在这儿下过棋,清代还能看见石头上的棋盘印儿。
《三国演义》里还给他编了首歌谣,里面有句“陆地如棋局”,虽说这是小说里的话,但也能看出后人觉得诸葛亮该懂棋理,毕竟他能未出茅庐定三分,这份大局观,跟下围棋讲究的“谋全局”挺像。
关羽刮骨疗毒的事儿是真的,但《三国志》里没说他下棋,《三国演义》为了让他更文雅,加了段“边刮骨边跟马良下棋”的情节。
这改编挺成功的,下棋时的专注,更能显出关羽的勇敢,蜀汉真正有记载会下棋的,只有费祎。
费祎当大将军时,处理政务之余还爱下棋,而且两边都不耽误,有次魏国曹爽带十万兵打汉中,费祎要带兵去支援,光禄大夫来敏找他道别,还非要跟他下盘棋。
那会儿前线战报不停,士兵都准备好了,费祎却一点不慌,陪着来敏把棋下完了,后来费祎到了前线,还真打赢了这场仗。
来敏是想试试费祎的定力,而费祎也用下棋证明了自己“临危不乱”,聊完这三家的故事,该给他们排排座次了。
曹魏这边,皇上带头下棋,文人里有王粲、邯郸淳这样的高手,还搞出了围棋九品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战,都很全面,拿第一没毛病。
东吴有孙策、陆逊这样的重臣棋手,还有严武、马绥明两位“棋圣”,虽说理论上比曹魏差点,但实战能力强,排第二很合理。
蜀汉就只有费祎有明确的下棋记载,其他人要么是传说要么是演义,实在没竞争力,只能排第三了。
其实三国围棋的较量,也能看出当时的文化氛围,曹魏占着中原,文化底子厚,能养得起这么多懂棋的人;东吴偏安江南,士族支持,也能撑起围棋的发展;蜀汉忙着打仗,没太多心思搞这些“闲情逸致”。
18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围棋赛事越来越正规,但回头看看这些古代的围棋故事,还是觉得挺有意思,毕竟棋盘虽小,藏着的却是中国人的智慧和性情。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三国翻翻棋(魏晋有九品)》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