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樱花,既是春日绚烂的风景,也是承载着复杂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如今,每年三月,樱花盛开之际,武大校园内数千株樱花与飞檐画栋的早期建筑相映成景,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为平衡公众赏樱需求与校园秩序,武汉大学实行“实名限额、网络预约、双重核验”的预约政策,工作日每天接待2万人,周末增至4万人,确保游览体验。尽管花期短暂且天气多变,却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前来感受这份融合了自然之美与百年学府人文气息的独特魅力。
武汉大学樱花的历史始于民族伤痛与和平友好的双重记忆。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校园被日军侵占并作为中原司令部。次年,日军为缓解士兵思乡之情及炫耀武力,从日本本土运来约28至30株日本樱花(东京樱花),植于老斋舍前(今樱花大道),这一行为被视为侵略的象征和国耻的见证。这批樱花生命周期较短,至20世纪50年代已陆续枯死,仅少量通过嫁接延续。
1946年武大师生重返珞珈山后,虽对是否保留樱花存在争议,但最终出于科研与历史见证的考虑将其保留。1957年,学校对老化的樱花进行嫁接更新,以本地樱桃树为砧木延续日本樱花生命,此时校园樱花已多为原种的第二代或第三代。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中国赠送1000株大山樱,其中50株由中央转赠武大,植于半山庐前,于1976年开花。此后又有多次友好赠礼:1983年,日本友协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赠送100株垂枝樱,植于枫园和樱园;1992年,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赠送200株樱花树苗,植于人文馆东面苗圃。这些樱花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与早期日军所植的“耻辱之樱”形成历史对比。
武大亦积极自主扩充樱花品种与规模:1989年从云南引种红花高盆樱(早樱品种),2010年引种福建山樱花,并通过嫁接技术培育出“珞珈彩樱”等特色品种,优化花期与花色。至2020年代,校园樱花已达1000多株,涵盖日本樱花、山樱、垂枝樱、云南早樱等10余品种,分布从樱花大道扩展至鲲鹏广场、行政楼等多处。

武大樱花因而承载多重象征:既见证日军侵华历史,提醒世人勿忘国耻;亦代表1970年代后的中日交流与和解;如今更是武大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年度“樱花节”通过预约制平衡开放与秩序,成为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文旅品牌的核心载体。今日所见武大樱花,已非单一历史的产物,而是经历了从“侵略符号”到“友谊象征”,再到“自主景观”的演变,其脉络既警示铭记伤痛,亦展现跨越历史的和平愿景。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樱花校园历史版本下载(武大校园樱花的历史)》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