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阿姨的“铁腚”之旅:7小时大巴背后,是老人们的“自由逃离计划”
“屁股麻了也值!”刚结束江西婺源3日游的68岁刘姨,揉着腰笑称。这趟498元的老年团,要坐7小时大巴、住老旧酒店、吃罐头团餐,可像她这样的老人却趋之若鹜——她们不缺钱,退休金5000元的刘姨、年花数万买保健品的薛姨、老年大学走秀的徐姨,图的不过是3天“不用做饭、有人陪伴”的自由。
刘姨:6000元保健品换3天“免做家务”
刘姨的团是“买保健品送的”,去年花6000元购药并听够10场讲座,才换来了这趟行程。每月5000元退休金,她要补贴儿子2000元,剩余的钱大多砸进保健品店——不为药效,为的是店员小张的陪伴,“他天天陪我聊天、取快递,比亲儿子还亲”。
大巴上,她戴着老花镜钩毛线、哼老歌;景点里,举着自拍杆积极拍照。行李箱里塞满钩织半成品,却没带几件换洗衣物。“在家要给儿子做饭、带孙子,出门连碗都不用洗!”即便座位挤得腿肿、团餐油得照镜、酒店空调异响,她也毫不在意,“6500元买3天清净,值!”
薛姨:年花数万,只为“对自己好点”
71岁的薛姨是团里的“消费冠军”,理疗仪堆了半屋,每年花数万元买保健品,“老伴瘫痪20年,我伺候了一辈子,现在该为自己活了”。女儿总说她乱花钱,可她有自己的“花钱哲学”:“钱没了能再赚,开心没了找不回。”
她报的是“理疗+旅游”团,白天听讲座、体验仪器,晚上和团友唱KTV到嗓子哑。到了篁岭,没急着逛景点,反倒坐在石凳上喝枸杞茶,“年轻时恨不能逛遍所有地方,现在坐这儿看别人忙活,也挺有意思”。团餐不合口,她就掏出自制酱牛肉分给姐妹;行李箱里装的不是衣物,是保健品样品和理疗配件,“这些才是我的安全感”。

徐姨:提前3天备“预制菜”,出门就像“打鸡血”
59岁的徐姨是团里最年轻的,老年大学学了3年走秀,手机里存着上千张照片。出发前3天,她就忙着给孙子找托管班、给老伴备“预制菜”(切好冻好的肉菜),累得直不起腰,可一上车就精神焕发:“在家要做饭、洗碗、拖地,出门连袜子都不用自己洗!”
婺源油菜花田里,她穿红色旗袍摆“S”形姿势,姐妹们围着指挥拍照,笑得眼睛眯成缝,“年轻时没机会穿旗袍,老了反而敢穿了”。可风光背后是牵挂,大巴上每小时给老伴发语音叮嘱,晚上视频检查孙子作业,“在家是保姆,出门是女王,哪怕当3天,也够回血了”。
简陋行程里的“小温暖”
这趟498元的团条件确实差:大巴座位窄得挤油,刘姨腿肿了3天;团餐是罐头大锅菜,薛姨吃两口就放下;酒店空调响得像拖拉机,徐姨半夜被冻醒。可老人们的不满都带着调侃:“床硬得像石板,倒头就睡,比在家香”“菜咸得齁人,不用自己炒就好”。

他们在意的不是环境,是“被重视”的感觉。导游一口一个“阿姨叔叔”,景点工作人员主动帮拍照,酒店服务员搭把手拎行李——这些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理由。“儿女嫌我唠叨,可陌生人愿意给我个微笑,我就觉得自己还没老,还有价值。”刘姨说。
不是“低价游”,是“逃离计划”
数据显示,2023年60岁以上老人出游人数增35%,超60%选择低价团。他们不是不知道有强制购物、隐形消费,可高端团太贵、自由行太麻烦,只有低价团能让他们“说走就走”。对他们而言,这不是旅游,是逃离——逃离家务、逃离孤独、逃离“被家庭遗忘”的恐惧。

正如徐姨所说:“498元买的不是旅游,是3天的‘自由证’,能理直气壮地说‘这3天,我只管自己开心’。”这些老人的“叛逆”,不是贪便宜,而是觉醒:人生不该只围着家庭转,自己的价值,远不止做饭、带娃、做家务。下次再看到挤在低价团里的老人,别嘲笑他们,他们要的,不过是一点自由、陪伴和被重视的感觉。
#10月·每日幸运签#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逃离老爷爷攻略(三位阿姨的铁腚之旅7小时大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