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人类社会没有“容易”二字。
但对不少成年人乃至青少年来说,
长白发除外。
一般来说,亚洲人在40岁前后开始出现白发,但近年来“少年白”问题越发常见,不少人疑惑:为什么长白发越来越年轻化?
5月28日(谐音“吾爱发”)是全国爱发日。在这个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头发健康问题。
01
人体“墨盒”失灵了
生而为“发”,从“健康诞生”的那天起,亚洲地区常见的头发发色是黑色,欧美地区则多见为棕色、金色或者红色。
那么,头发为什么会变白?这跟人体内部天然存在的“墨盒”出现了故障有关。
黑色素细胞作为人体内的“墨盒”,有着不同颜色的色素颗粒,一种是真黑色素,提供黑色和棕色“染剂”,另一种是褐黑色素,提供黄色和红色“染剂”。
在毛发的“生产间”内,黑色素细胞勤奋地为不断产生并往外推的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加上不同人体内产生的色素颗粒占比不同,头发就被“染上”不同色泽。
图源:科普中国
具体到大多数亚洲黄种人,其实体内拥有更多真黑色素,但因为真黑色素的数量、百分比不同,以及受到生活习惯等影响,体内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出现了个体差异,造成我们的头发尽管都是黑色,但实际上是一种“五彩斑斓的黑”。
不过,当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缺失或者色素不能顺利合成时,毛发就会因为“墨盒”功能失灵,呈现出上皮细胞,即皮屑的原始颜色——白色。这就是白发出现的原因。
02
梳错发型坏处多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士而言,生理性白发的出现与基因、年龄有关。基因方面,欧美地区的白种人最早出现白发,亚洲黄种人稍晚一点,非洲人出现白发的时间最晚。
年龄方面,对于亚洲人来说,白发会在40岁前后从太阳穴周边开始出现,然后逐渐扩散至头顶和后脑勺。
为什么40岁前后是分水岭?根据人民网刊发的有关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项研究结论,身体各项机能都有“驼峰曲线”的生命周期,且大多在35岁后开始走“下坡路”。40岁前后,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的“染色”能力开始下降,一根根头发也就相继变白。
图源:人民网
与生理性白发的“顺其自然”不同,“少年白”“阶段性白发”等现象的出现就多多少少让人感到唏嘘。
据报道,整体来看,那些提前长出白发的人群,大多经受着过大的压力,或有着烟不离手、经常熬夜、快速减肥等生活方式,或养成过度烫染、梳错发型等行为习惯。
↓↓↓
制图/叶碧君
03
拔发让“墨盒”更易罢工
应对新出现的白发,有的人是“见一根拔一根”。对此,也有人劝说:“拔一根长十根哦!”
真实的情况是毛囊之间的循环相对独立,无论是一根毛发被单纯地拔掉,还是被“移植”到头皮上的其他位置(植发),其它毛发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即不会出现越拔越多的情况。
另一方面,拔掉一根白发只是提前结束了它的生长,和自然掉落没有实质区别。等到毛囊继续长出新的头发,若此时负责上色的“墨盒”仍然“故障”,新的白发又会在同样的位置长出来。
图说:头皮结构图。图源:科普中国
有皮肤科医生指出,经常拔白头发会对局部毛囊造成损伤,毛囊一旦受损,外界细菌或真菌可能会进入毛囊,引起感染性毛囊炎,这种炎症有时还会扩散并加重,进一步导致出现局部斑秃,甚至出现更大面积的脱发现象。此外,频繁拔白头发还可能对头皮造成损伤,引起头部皮肤松弛。
还有科研结果显示,频繁拔毛发会影响黑色素分泌,进而导致白发的产生。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博士后孙祺等人用两年时间反复拔实验老鼠背上的毛。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基因研究发现:毛发反复被拔,毛囊内负责提供黑色素的干细胞难免“忙中出错”,日积月累就真的罢工了。
04
正视白发焦虑
古人称头发为三千烦恼丝,在治发养发的历史长河中,至今仍流传着何首乌泡酒、多吃黑芝麻等让白发返黑的“偏方”。
不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尚没有明确的实验证实有食物或药物能增加毛囊中黑色素含量,因此,试图通过食疗、药疗使白发返黑的做法还有待商榷。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白发的出现带来了严重的情绪波动,频繁拔白发并不是拔掉内心焦虑的可取做法。相反,正视“少年白”“生理性白发”焦虑,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接纳完整自我,加强自我认同,才是留住黑发的正确做法哦。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人民网、广州日报等
李继承,曾园山主编.本科临床西医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出品
统筹/徐梅花、陈婷婷
文、海报/叶碧君
来源: 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重生细胞破解版吾爱(40岁前后多发)》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