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还是明君破解版(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

暴君还是明君破解版(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

admin 2025-10-12 看点 5 次浏览 0个评论

副标题:文学与历史杂谈51-扰民有术的秦始皇,被吹成明君,这里面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4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朋友您好,有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要承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开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是不高的,尤其是与秦始皇相隔不太久的司马迁,他在写《史记》的时候,认为秦始皇耗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阿房宫,又封禅泰山,并且秦朝有着十分严苛的法令,这些法令本质上是不公平的,所有的法令都在约束老百姓更好地为官僚阶级服务。

毫无疑问,那样的君主,他的存在对于百姓来讲就是噩梦。

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实则是统治者的个人需要

后人对于秦始皇形象的想象

那么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秦始皇突然变成了明君了呢?这位老哥在历史上可是个“网红级”人物,一开始被骂得狗血淋头,后来却突然翻身成了“千古一帝”。这反转比电视剧还精彩,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慢慢道来,保证让你笑出声的同时,还能长点知识。

·老百姓的噩梦

想象一下,假设您是一位秦朝的老百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酸爽。秦始皇这位大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上台后,搞出了一堆“昏庸作为”,直接把您的生活变成了“地狱模式”。

首先,就是他的“豪宅计划”——修建阿房宫。这哥们儿为了显摆自己的权势,动用了数十万民工,没日没夜地搬砖、砍树、雕梁画栋。结果呢?阿房宫没修完,老百姓先累趴了。据说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修阿房,不如去当驴拉磨!”这可不是开玩笑,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农田荒废,粮食短缺,怨声载道,但是这样的怨声也传不到他的耳朵里。闭目塞听似乎是历来权力独享者的最终宿命,一个实际在12周岁又五个月便即位的君主,一开始也没能摆脱这样的模式。

其次,他封禅泰山。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非得跑去泰山搞个封禅大典,炫耀一下。这趟旅行可不是简单的春游,而是动用无数军队和物资,沿途百姓得供应吃穿住行,是一场“全民买单的豪华游”。这样的封禅,在实现所谓自我崇高定位的同时,给百姓带来了难以细数的麻烦。

最后,那些严苛的法令可谓令人咋舌。秦朝的法律,比现代公司的KPI还苛责。什么“连坐法”“严刑峻法”,稍微犯点小错,就可能被砍头或充军。法令全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服务官僚阶级,服役或者纳粮,这些法令只规定了老百姓的义务,却没有任何人赋予老百姓应有的权力。在苦役的同时,老百姓还得时刻提心吊胆。您如果认为这很不公平?那是必须的!那是一个没有所谓“公平”概念存在的时代。

总之,秦始皇的这些操作,让秦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最终导致民变四起,秦朝短短15年就玩完了。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没客气,直接吐槽秦始皇“穷奢极欲,民不聊生”——这评价,就如同点评App上的一个1星差评。

·谁在给秦始皇洗白?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骂秦始皇,后来他却突然成了“明君”?这反转剧的导演是谁?又是哪些事件让这现象固化的?咱们来扒一扒背后的“推手”。

首先,历史上原本对秦始皇评价不高,主要是早期史料如《史记》的功劳。当然,这里要换个角度看,无论如何,早期史料都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所谓的“早期”,无疑是距离秦始皇更近的时期。司马迁老爷子隔得不远,亲眼见证秦朝的烂摊子,所以写起秦始皇来,毫不留情,直接给他贴上了“暴君”标签。这就像现代网红被扒黑历史,一时半会儿洗不白。

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实则是统治者的个人需要

古本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后来,风向变了。推波助澜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后世统治者,二是某些史学家和文人。为何?从后世推崇的史观来看,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相当于给华夏大地来了个“系统升级”。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就有人开始重新评价秦始皇,强调他的功绩,弱化他的暴政。说白了,就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为的是给自己的统治找合法性。所以,所谓“秦皇汉武”,两个人总是被同时提及,本质原因,两个人的穷兵黩武有着贯通性地相同。

到了唐宋时期,史学家们更会玩,开始写一些“辩证看待”的文章,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虽然也批评秦始皇,但承认他的统一贡献。这就像给秦始皇做了个“美颜滤镜”,慢慢洗白。

真正让秦始皇“封神”的事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尤其是羸弱的满清被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需要强调“统一”和“强国”形象。这一下子,秦始皇就从“暴君”升级为“明君”,固化在教科书里。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却可能忘了他的折腾事儿。这反转,全靠“客观需要”和“时代背景”推波助澜。历史就是这么幽默,总有人根据需要来改写剧本。

·客观看待,功不抵过

那么,咱们该怎么真实看待秦始皇呢?客观地说,功不抵过。

首先,承认他的功绩。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后世的基础,比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让后续朝代能顺利运行。但是这种认知还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的,咱们几千年来习惯于歌颂帝王的坏毛病驱使着一部分朋友去吹捧他。但是咱们仔细看,他这所谓的“功绩”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是带来了一日三餐的饱腹还是带来了安宁的生活?如果一个都没有,这样的吹捧就是多余的。

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实则是统治者的个人需要

清朝时期对于秦始皇形象的想象

其次,在他所谓“功绩”台面下,他的过错更是令人不堪回首。那些折腾老百姓的行为——修阿房宫、严苛法令、封禅泰山——都是实打实的“昏招”。这些事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最终秦朝短命而亡。秦始皇生活在战国末期,时代局限让他觉得“严刑峻法”才能维持稳定,但结果证明,这招太蠢了。咱们现代人看历史,应该用“人道主义”眼光:任何领袖,如果以牺牲百姓幸福为代价,就算功绩再大,也得扣分。

幽默地说,评价秦始皇就像评价一个网红餐厅。把他的统一功绩看作菜品,那么菜品还算不错,但服务(对待百姓)差劲,环境(社会氛围)压抑。所以,咱们该学他的“创新精神”,但别学他的“折腾大法”。历史人物更多都是灰色的,秦始皇是否是“千古一帝”这不重要,但他一定是“百姓公敌”,看朋友您如何去平衡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暴君还是明君破解版(对秦始皇的评价从暴君到明君的反转)》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