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值得玩味:同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被日军围得水泄不通,129师师部却像幽灵般从未落入包围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1942年夏天,日军集中了2.5万精锐,对太行、太岳根据地发动新一轮“集中兵力、辗转扫荡”的攻势。他们佯动多路,散布假情报,特务潜入根据地,甚至伪装八路军重点袭击总部及129师师部。结果,八路军总部在麻田陷入十字岭包围,副总参谋长左权、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大半和第三八五旅一部分同袍遭困。为了掩护机关撤退,战士们血战三昼夜,终于在余部掩护下突围,代价却极为惨重:左权、张友清等多名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总部机关逃出生天之后,日军一下子尝到了甜头,自信心爆棚,甚至说:“只要把太行山脚的129师师部也围死,八路军就彻底完蛋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日军都盯上了129师,为什么他们从没把刘伯承给围死?这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要说答案,得从刘伯承对扫荡战的深刻理解谈起。经过多次与日军的较量,刘伯承总结出:敌人的强项是集中优势兵力和空中侦察,如果我们仅在内线硬碰硬,迟早会被围住。但是只要把自己的兵力分成“中心”和“外缘”两个部分,既保留足够力量护卫师部,又能利用外缘部队不停骚扰断敌后路,就能打乱日军节奏,消耗敌人的合围力量。
于是,刘伯承做了个敢于冒险的部署。他只留下一小队精兵守护师部机关,新一旅和三八五旅的主力则分散到外线,沿邯长路、太行山脚四处活动。任务很简单:随时袭扰敌军侧后、断敌补给、破坏通讯。由于有当地百姓和游击队配合,这些机动兵力很快打乱了日军的扫荡节奏,让日军不得不分出大批力量应对,内线的包围压力立刻减轻。
不过,日军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重新调整兵力,把重点放到涉县、黎城、平顺交界的黄岩、东西达城和黄贝坪地区,打算用1.5万兵力构筑合围圈,死死卡住129师师部的退路。消息传到刘伯承耳朵里,他判断:如果让日军真正把网收紧,师部机关和后勤非被困死不可。必须尽快让机关人员全线转移到外线,与外缘部队会合,然后再另择阵地。
关键就在黎城以北的宋家庄一带。新一旅二团此前已抢占此地,既能居高临下控制邯长路,又能威胁黎城敌据点,离师部也只有三十多里,是突破合围圈的咽喉。刘伯承决定:立即动身,师部携机关和后勤组成前后两个梯队,夜行避开主路,沿小道向宋家庄方向突围;外线部队继续对日军合围圈侧后发动袭击,掩护主力转移。
这一次突围部署可谓大胆。刘伯承亲自领前梯队,一个炊事班、电台分队、警卫连和侦察班几十人,冒着日军特务搜山的风险,当夜点燃微弱火把,用毛巾蒙眼辨星认路。侦察班一刻不停地前出踩点,警卫连严密警戒,炊事班暗中背负口粮。行军过程中,他再三嘱咐:“敌人最喜欢在半山腰、狭谷口布置封锁点,一定要提防中队或连级的临时封锁点,一旦冲则闪,绝不硬碰。”
很快,日军果然发动进攻,黄贝坪一带响起炮声,新一旅继续在邯长路四线迷惑敌人。师部趁夜色转入宋家庄,前后梯队无声无息地会合,一路疾行到达平顺县黄贝坪。此时,日军扫荡队伍刚刚集结,根本没料到129师机关已经冲出了包围圈。
但是前路并不安全。日军很快占领杨家庄、大路沿线,又派特务在空旷地带伏击。部队疲惫不堪,口渴时有人抢着喝脏水,刘伯承连忙让他们先用毛巾过滤才准喝,还自己尝了口酸菜水,才肯让战士们喝足补充体力。他说:“我们这大摊子,一旦打草惊蛇,特务瞬间就有大批军队过来搜山,绝不能让外人知道我们在哪儿。”
果然,高耸的山岗上出现了敌军哨兵,前梯队慌乱中差点开火,刘伯承沉着指挥:“不要动!悄悄绕过去!”就在敌人以为八路军还在黄贝坪时,129师早已绕道天寨垴、牛楼垸沟,顺着当地牧羊人指引的小径转移到黄岩村一线。
这一次险象环生的转移,刘伯承不仅凭借精准的地形判断和对敌人习性的深刻把握,而且靠外线部队高效的侧后骚扰牵制了日军主力,才让师部机关像幽灵一般穿梭于太行深处,彻底摆脱了合围圈。有人问:“既然日军包围总部都差点成功,为什么他们没想到用同样手段对付129师?”答案很简单:刘伯承对扫荡战的理解,远比日军预想的要深。他把一支受伤部队,迅速变成游击与运动战兼备的利刃,让敌人无所适从。
这场夏季反扫荡过后,刘伯承奇迹般地保全了129师师部,也给日军当头一棒。与此同时,八路军总部在麻田的死伤,让部队意识到:只有灵活机动,才能在强敌面前打出生路。就这样,刘伯承用一次次躲避包围、巧妙突围,铸就了太行山麓的“鬼魅部队”之名,也让我们至今仍要问一句:为什么刘伯承能屡次跳出包围圈?他的底牌究竟是什么?
资料来源:[《穿越枪林弹雨的刘伯承》] 资料来源:[《刘伯承与1942年夏季反扫荡》]
转载请注明来自Sjyct,本文标题:《日军总部游戏攻略(奇怪现象同在太行)》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